作文即是做人——南方科技大学陈跃红教授高新一中讲学
发布时间:2019-03-08   点击量:3934
字号:
来源:

38日,南方科技大学陈跃红教授应邀来西安高新一中讲学。陈教授作为语文教育专家,对作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提出“欲作文,先应有家国情怀”的思想。高新师生在陈教授的报告中对写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收获颇丰。


人物简介

陈跃红,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树礼书院院长、人文中心主任。曾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人文特聘教授,校务委员,北大中文系主任。先后担任台湾、韩国、澳门等多所大学讲座教授、客座教授、交换教授等教职。北大中国诗歌研究院副院长,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组织委员会主任。中英双语杂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主编。2015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民语文能力研究暨测试系统分类建设”首席专家。


讲座中,陈跃红教授指出,作文是“成才”与“成人”的统一。成才者,点滴积累、扎实提高、汇小流而成江海;成人者,立德树人、佳言懿行、树草木而成森林。

过去,我们一直在苦苦寻觅语文学习的佳境,所谓“提高语文素养”“培育语文情怀”“追求作文高分”,确实是只顾“成才”,而置“成人”于不顾。成人是成才的源泉。陈教授讲“成人须看大是非”,诚然!我们应当走出狭隘的自我观,用天下观去看待这个世界,理性地认识国家、民主、教育、经济社会……,此即是中国人血脉中的“家国情怀”。当我们真正能够做到“成人”之时,“成才”又何患不至呢?

陈跃红教授认为,作文命题应来源于具有普世意义的社会问题,应是对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考验。我们应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以胸中的家国情怀来面对作文。最后,陈教授从试题、文本、实践三方面指导作文材料的选择,提醒我们勿舍本逐末,材料重在托题而非生僻。

“陈教授幽默风趣的风格,胸怀天下的情怀给予我们深深的人格濡染。我们亦当如陈教授所言:不要做粉红色的梦,而应去绘黑白分明深刻的版画。家国情怀,少年担当!”讲座结束后,高新一中辛丹老师进行总结发言。

同学们在认真聆听学习后,心中对考场作文的写作有了新的理解,对于语文学习有了新的感悟。相信同学们收获颇丰、受益匪浅。也希望同学们借助此次讲座,在写作方面有进一步的提升。

收获与感悟

陈教授的讲座有深度有厚度有格局,又很平易近人,让人如沐春风。我们的学生深处一个日趋色彩斑斓的世界,更要学会用理性过滤偏激,用成熟驱散肤浅,用黑白相间的漫画来表达自己的思考。作文实乃做人,关心你所伫立的土地,关心你所成长的时代,将自己的生命真真正正地扎进生活的泥土中,胸怀自阔,眼界自开,思考自深,文章自成。

 

——西安高新一中  王媛媛老师

令公一席,满园花开

——聆听陈跃红教授关于写作演讲的感想

西安高新一中 2020届 王彦博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听过众多老师讲解作文,陈教授的话令我从一种介乎文学与艺术之间的思想来审视自己,也许,写作文不仅是一种应试与创作,更是一种成长。

杜甫有一句话,“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陈教授首先打破了我们平常写作的观念——写作不是先想到技巧,而是先想到问题;问题不是指平常意义上的错误,而是思考有关社会的关注点。

他提到的第一关键词便是成才。写作的成才即要从你的思想中看出一种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我们就如同小松,通过作文我们要展现自己的枝叶与松针,它们是锐利的、坚韧的、能摄人心魄的。

其次他提到的是要在素材中体现阳刚之气。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男儿要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这是苏辛二人带给我们的印象。他说:小桥流水之类的话题不是不能写,但万事总会过犹不及。我比较喜欢李清照,自教授之语后,我会再考虑多想想这位千古才女的坚韧之魂。

教授说了一句话:“不做粉饰的梦,要做黑白相间的人。”于我而言,此话即不能曲解文章之意,只有文质兼备,说平常话,做平常人,才会写出一篇平易近人又脍炙人口的文章来。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文字的清骨,铺卷而来!铭记令公之言,收获颇丰。

 

春日里的温暖之风

西安高新一中2020届 孟可晨

 

迎春花近日正盛,温风卷吹拂,嫩黄色的小瓣儿摇动,也正是今日,书香之风,先生之风,迎着我们的双额,抚入内心。

在时代的一次次转身与践行中,留下的是真正的精华。38日,南方科技大学陈跃红教授带领我们从写作的窗口远望,探寻那些清远亦厚重的珍贵。

现下,人们的思维不断模式化、技巧化,渐渐失去本应拥有的深度与视角,开始了大而无当的复制与模仿,但也正如陈跃红教授所言:“不如写一些《红楼梦》、《水浒传》来得实在。”对于如“做人”一样的作文,那份文化历史的推进力,其实是不需强加与张扬,又于言行举止,字里行间显现的国民语文能力。那是一种能令未来“汉语雅思”成为现实,令广布世界中华儿女拥有心灵归宿的最朴素的存在。

而如何令国民语文能力成为文章灵魂所依,国家支撑之所在?一曰成才,二曰成人。

“才”即是文化底蕴,而“人”即文化素养,成才在于一日日的积累,而于平凡中见不凡,又在于“成人”的力量。陈跃红教授曾在北大一次毕业典礼上讲道:“毕业了,要认真做人。”这是一种使命,一种无法搁置的责任,一种“黑白分明的版画的区别。”

成家国之人。屈原曾凭借文章成为可与“日月同光”者,而我们亦应用笔墨彰显家国情义。让胸怀广阔、蕴含广大。成理性之人,面对时代的一次次变迁飞跃,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本应追随变化,将自己的观念转型,预见看待矛盾天下事,成有德之人。作为公民,立德树人是我们最基本的任务,心中不应只有眼前的苟且,亦应追求星辰大海。

而最终,提升了国民语文能力,便可达最高贵最不易的学术人格。那是一种焕然一新、锋芒毕露,一种勇往直前,行者无疆,一种沉着勇敢、宁静淡然。

这个世界需要的,正是此种秉承理想探索前进的,从容面对世界的,被点亮,被洗涤,被改变的人格,在未来不畏风雨。

春风万里,正似先生的温煦之风,抚过高新学子的心灵,也将会吹醒许多沉睡的种子。

钉钉高效办公
中国知网
视频在线
档案工作
图书资源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