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出海 整个人生 海明威《老人与海》荐读
发布时间:2020-11-26   点击量:4386
字号:
来源:

11月26日中午,西安高新一中2023届读书推荐会第三期在尚德楼多功能厅拉开帷幕。本次读书推荐会由语文教研组郭莹老师主讲,郭老师分享的书籍是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

郭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的是海明威写作实践中一以贯之的“冰山理论”,即小说最终呈现给读者的只是冰山上的一角。要达到这种效果,作家需要至少做到两点:一是构想之全面;二是呈现之简约。从作品结构来说,海明威只选取了三天捕鱼的经历来集中呈现,但老人的过往生活、社会关系、村庄环境甚至古巴的历史进程都穿插在字里行间;在语言风格上,郭老师以老人和鲨鱼最后的一次搏斗片段为例,引导同学们感受冷静的动作描写及关闭其他感官所达到的以少胜多之效。

在短小的篇幅和简单的情节背后隐藏了更加深远广阔的东西这一共识的基础上,郭老师提醒同学们关注《老人与海》中不同主体所具备的象征意义。小说中给老人的安排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失望与等待后,在最接近成功的时刻被推向更深重的苦难。希望与失落、得到与失去、崇拜与抗争都在这命运般的大海上激荡、回旋、升腾。既然命运的藩篱牢不可破,人类还要不要做徒劳无力的反抗。面对这一问题,海明威在这本书中申明了态度:如果悲剧命运是一座十字架,那么老人出海远洋、还击鲨鱼,就是选择一个十字架,并主动背负它的过程。在大马林鱼被杀死的那刻,就注定了会有鲨鱼循着血迹而来,理想的破坏者固然令人痛苦,但也正是他们的存在让我们得以看到“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与漠然屈服、缴械投降相比,永不言败的抗争才真正捍卫了人类至高的尊严。

在阅读方法上,郭老师号召同学们与其他文本互相参照,并以《愚公移山》为例,将其和《老人与海》进行对比阅读。愚公和桑迪亚哥这对不同文化烛照下的倔老头,既展示出某种精神气质上的相似,又折射出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差异。就差异性而言,首先愚公为山所困和内陆农耕文化息息相关,桑迪亚哥以海为生,体现出海洋文明的开放意识和冒险精神;其次愚公率众挖山,具备集体意识和自我牺牲精神,老人孤身出海,体现对个体价值的执著追求;最后愚公借助神仙力量解决了人与自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源自于我国喜爱“大团圆”结局的文化传统和接受心理,而桑迪亚哥只带鱼骨架回来,呈现出西方所崇尚的缺憾美和悲剧意识。

最后,郭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几种《老人与海》比较有代表性的译本,并鼓励同学们广泛阅读海明威其他作品,进一步感受其独特的风格和永恒魅力。

读书推荐会的最后,郭老师与同学们分享了《老人与海》中主人公桑迪亚哥的独白“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鼓励大家要有永不言败的精神。


钉钉高效办公
中国知网
视频在线
档案工作
图书资源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