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教师学科研究 领会专业成长“真意”
发布时间:2020-06-11   点击量:7307
字号:
来源:

在2020年6月6日的“三校”联动“小初高异学段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中,西安高新一中南校区语文教师王亦玮老师以部编教材初中篇目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为教材依据,承担了高中组的教学研讨展示任务,为来自高新区数十所小学初中高中,以及鄠邑区、长安区等西安市周边兄弟学校共计四百多位老师,献上了一堂高质量的现场观摩课。受到了西安市教科所副所长贾玲,西安高新一中党总支书记、校长王淑芳,西安高新国际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王志宏等与会专家领导和前来交流研讨的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这次活动,不仅展现了西安高新一中的老师在教学研究方面深厚扎实的专业素养,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更体现了高新一中在“大学区”教育联合体的建设进程中的教学引领示范作用和责任担当意识。回顾这堂同课异构的打磨过程,感触良多。这不只是一节公开课的生成,更是每位教师专业成长,提振职业精神的过程。

甘于挑战,扶持新人压重担

承担此次教学研讨授课任务的是刚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不到三年的青年教师王亦玮。她从高新一中毕业,又回到母校工作。王亦玮老师学识渊博,视野开阔,是一个很有潜质的好苗子。教研组长陈晨老师看好王亦玮老师的学科功底和综合实力,相信王亦玮老师能够担当此重任。

为此,他多次开会召集全组教师,探讨异构课题,研究磨课方案。并且让三个年级的备课组长结合不同学段的具体要求,吸纳各位教师的不同意见,组成磨课小组,以便随时对王亦玮老师的授课做出精准而实际指导;同时鼓励王亦玮老师扩展视野,大胆设计,创意构思。在和王亦玮老师反复研读教材文本的基础之上,结合王亦玮老师的气质特点,学科擅长,带动全组成员,一起切入课题的具体解读,以便给王亦玮老师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作为语文教研组长、王亦玮老师的师父,陈晨老师善于发现青年教师身上的优点和潜力,既能迅速消除王亦玮老师的焦虑,又能及时激发年轻人的士气,从而避免了许多无谓的纠结和耗费,从而调动全组之力,磨课过程比较顺利。

积极协调,形成全组一盘棋

磨课的过程很痛苦。这个痛苦不只是授课老师要承担的,更是所有参与磨课的老师必须面对的。好不容易设计的一堂课,无论是框架建构,授课站位,还是过程操作,细节琢磨,都有可能被大家彻底否定,需要推翻重来。因此王亦玮老师也曾无数回沮丧灰心,参与磨课的老师思路也不止一次纠结卡壳。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打磨出一节优秀的课程,需要每一位的老师的通力配合。各年级的老师都有自己的学科教学任务以及班级管理任务。因此协调两个年级的教师,腾出时间和班级,共同研讨,就成为当务之急。

为此,教研组在陈晨老师的协调之下,形成跨年级一盘棋,只要王亦玮老师需要,不管谁的课时,谁的班级,都会随时积极调整配合。与此同时,教研组动员所有教师,积极参与听课、评课、磨课,资源共享,问题共担,思路共析,从而形成一人之事,众人之心的合力之势。所有老师竭尽所能,对王亦玮老师的公开课进行反复推敲,力求让王亦玮老师的授课,从学科厚度,学养深度,视野广度等诸多方面,能给兄弟学校的同仁呈现出高新一中教学教研的精髓所在,从而展现出高新教育“为时创新,人尽其才”的高起点、宽维度、大格局。

除此之外,吸纳更多的行家意见,也是王亦玮老师本节课得以成功展示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征得学校同意之后,陈晨老师专门邀请了高中部姚发清副校长,刘海华老师、赵田老师亲临指导。他们中肯的指正,独到的提议,细致的推敲,对王亦玮老师更精准的理解文本,甚至对南校区语文组的教学研究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帮助。

关注细节,反复打磨求跨越

一节好课,一定是精妙的构思框架与精致的操作细节相得益彰结果。因而,在帮助王亦玮老师磨课的过程中,不断精益求精的细节推敲,让人难以忘怀。作为学校“青蓝工程”指定的师父,陈晨老师除了帮助王亦玮老师从教材内容的挖掘,课堂流程的设计,教学目标的设定等大的方面进行把关之外,还要在课堂问题的生成,环节推进的衔接,课堂评价的尺度,甚至课堂问题的导入,应用资料的逻辑,以及教学语言的甄选等方面随时提醒和及时建议。全组上下一心,共同研究新课改的精神要义,研究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以及现行教材的编排序列,立足“全人教育”的理念,对王亦玮老师的授课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考量和推敲。

这个过程看似极为折磨人,实则对每一位老师的触动很大,收获也颇为丰赡。近乎苛刻的要求是对学生成长的负责,反复推敲的过程是对专业素养的尊重,否定又否定的难堪是对同事进步的关心,甚至面红耳赤的争执更是对职业操守的敬畏。而经过这样的打磨,不只是授课的王亦玮老师在成长,语文组所有老师都在成长。收获同行的认可赞扬固然重要,每个人在这个过程能够反省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而寻求突破,才更为重要。正如王亦玮老师执教的《饮酒》诗歌所写“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钉钉高效办公
中国知网
视频在线
档案工作
图书资源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