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下午,应西安高新一中邀请,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刘国彬先生走进高新一中高中部,为高三师生们作了一场题为《黄土情,家国梦》的主题报告,与高新侠们分享了水土保持科学的进展和自己的人生感悟。
今年11月30日,刘国彬教授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邀请,登上央视《开讲啦》节目的舞台,为全国观众讲了一堂精彩的生态环境保护公开课,讲述了我国几代科学家艰苦奋斗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终于使黄河变清的故事。
高新一中高中部组织全体师生观看了这场节目。高三(3)班的四位同学观看节目后,给刘国彬教授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对于水土保持工作的认识和对刘教授的敬意。这四封信由高三语文老师王建转交给了刘国彬教授,刘教授看了信之后,非常高兴。随后,学校盛情邀请刘教授来学校作报告,刘教授欣然应允,他表示,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中还能专门观看节目,并渴望聆听科学报告,他一定要满足同学们的愿望。
刘教授的报告,风趣幽默,平易近人。他从自己从小时候学习和参加高考的故事讲起,先后谈到了如何看待名利,如何孝敬父母,如何对待老师,如何选择人生方向,如何对待工作。
刘教授说,高考是我们实现人生抱负的最公平的机会,要下功夫认真对待。即使考上大学后专业不理想,也不要灰心,要学好功课,要对自己有信心,因为天生我材必有用。他说,自己虽然一开始并不喜欢水土保持专业,但越干越不愿意放弃,就是因为这份工作有价值,对国家有意义。
刘教授说,做人不要太看重名利,做事情要注重过程,不要注重结果,所谓无欲则刚。要尊敬老师,爱护老师,努力学习来回报老师的爱心。他永远记着他初中时的赵惠敏老师给予他的关心和帮助。要孝敬父母,理解父母的辛苦。最让在场师生们感动的是,刘教授说自己上小学时,有一次放学后跟同学一起玩,回家晚了,看见妈妈在厨房做饭,就对妈妈说我回来了,妈妈回头笑着答应他,疲惫的脸上布满被柴火熏出来的黑印,他突然心里特别难受,觉得妈妈辛苦养育自己,又要带病干活做饭,如此劳累,而自己还在外面玩耍,不知早点回家,心灵震动极大。从那以后,自己放学后再也不玩了,赶快回家帮妈妈做饭,有空就学习,终于考上西北林学院(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两个哥哥先后考进西安交大。而当自己有条件报答父母的时候,却永远没有妈妈了。刘教授用自己的亲身故事,勉励同学们要以感恩的心去学习和生活,因为这一切都是父母和老师为我们创造的。
谈到人生的选择,刘教授说,高新一中拥有这么优秀的管理者和老师们,这么优越的学习环境,这就是同学们实现梦想的基础。今天的努力读书是为了以后有美好的人生。做科研工作,难免会枯燥乏味,也赚不到多少钱,但在科研过程中取得重大突破,用科技成果促进国家发展强大的时候,那种满足感是金钱无法代替的,是无比幸福的!同学们将来可能会出国深造,虽然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我自己出国深造最后还是要求回国,几次拒绝外国机构邀请的机会,就是为了用今天的科学成就回报家乡和国家,也足以告慰父母!”
整场报告获得师生们的热烈欢迎,现场多次响起掌声。刘教授四十年如一日坚持做专业的不凡经历,体现了我国无数科技工作者在经济社会的大潮中甘于寂寞孤独,抵抗物质诱惑,坚守科研初心,自觉地把自己的人生与国家的进步融合在一起的宝贵精神。
报告现场,高三(1)班的张伊杨同学现场填了一首词《临江仙》献给刘教授,主持人卜一哲老师激情朗诵了这首词。

报告最后,刘教授还专门为写信给自己的高三(3)班武心悦、韩兆媛、王绍凯、黄博暄同学准备了一份独特的礼物。刘教授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获赠了印有自己照片的邮票,他把邮票赠给这几位同学,勉励他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在高新一中校领导和高三师生的见证下,刘教授亲手把珍贵的邮票送给高三(3)班武心悦、韩兆媛、王绍凯、黄博暄,高三(1)班张伊杨同学,语重心长地鼓励他们要爱老师,爱父母,爱我们的祖国。

高三语文老师高阿超为本场报告作了总结,他认为,刘教授的报告,充分阐释了什么是科学家的“纯粹”, 即对知识的坚定信仰、不含尘滓;充分展示了什么是科学家的“奉献”,即对家国的深沉爱恋、责任在肩。这样的精神感染激发了在场每一位高新一中师生的心。之后,高阿超老师以“国之重器,彬彬有礼;赤子之心,日月同辉”十六字送给刘教授,表达了自己心中的感动与对刘教授的感谢!

西安高新一中校长王淑芳、常务副校长朱宝红、副校长李翔等校领导及部分高三年级老师出席了报告并与刘国彬教授座谈。
给刘国彬教授的信
虽千万人,吾往矣
尊敬的刘国彬教授:
您好!我是一名生长在陕北、求学于西安的高三学子。今日观看央视《开讲啦》,听到乡音的那一刻,我从心底迸发出无限自豪与感动。
“九曲黄河万里沙”,这条承载了祖辈们世世代代记忆与情感的母亲河,以她的所有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塑造了“坚韧、淳朴、厚重、包容”的黄土精神。这种精神,于您身上彰显得淋漓尽致。您一上场,带着地道的陕北口音,还揣着些陕北人的内致与谦恭,热情地给众人带来见面礼——黄土块。或许并不起眼,但它却是您心中真正的宝贝,承载着数万年来的无声积累,承载着祖辈的心愿与使命,也体现了一名科学家质朴真诚分享喜悦的心。
是啊!喜悦之情与自豪之感清晰可见。千年前王景治河,古代人民与河流在竞争中协调关系。时至今日,满怀“绿水青山”的梦想,你们依然奋战在黄河两岸。您 的导师朱显谟先生,为之立下“黄河不清,死不瞑目”的誓言。从前,黄河泥沙可绕赤道27圈,到今日,已不到3圈。从1997年“退耕还林还草”的基础措施,到现在“幸福黄河”的长远目标,你们用汗水与心血,给您的导师、给黄河两岸的人民、给这条千百年来奔流不息的大河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作为家乡人,我感到无比敬佩与自豪;作为一名即将面临人生道路选择的年轻人,您的事迹与精神在我的心中已播下种子,我期待着光明的未来。
我生于陕西省最北部的县城府谷县,秦晋蒙三省交界地带,我曾无数次注视着黄河奔向地平线尽头。记忆中,黄沙漫天,浊流沉重,自晋陕大峡谷急转直下的清河,进入我家乡境内,便已负重些许。多年前,夏季的河滩有大水漫灌到县城里的街道,一脚一鞋底泥,不时得找个地方清理一下才可“登堂入室”,积水涨到小腿高,日日回家免不了洗裤子的麻烦。也像您说的那样,清理街道淤泥,是每场暴雨后市政管理部门和清扫人员最繁忙的时刻。那时,我们一直所敬畏的母亲河,竟成为居民口中“摆脱不掉的麻烦”。然幸运之至,治河成为我们的共识。治河措施实施短短二十年,成效显著。在岸边利用泥沙,家乡人修建了一座美丽的“河滨公园”;植树造林,用植物蔓延的根系将松软土壤联结,这便铸就最坚实的自然力量;居民点到处是宣传标语与行为规范提醒,“不要向河水中排污”“禁业破坏防护林”……最终,河水的势力被压制在河滩外,二十多万居民,免受淤泥之苦。我站在府保黄河大桥(我的家乡与山西省保德县共同建造)上,望着浩荡波澜,闪烁着鳞鳞银光,快活地奔向下游。河岸东风暖软,柳絮漫天飞扬。我想,幸福黄河,已悄然来到我们身边。想必您也会为我们感到高兴吧! 在这里,诚挚地邀请您来我的家乡做客!
我为黄河变清而感动,更为像您一样把一生投入治河事业,让负重的河流重现青春欢腾的风采的人们而感动。道阻且长,“虽千万人,吾往矣”!感谢您,感谢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母亲河,感谢伟大而平凡的黄土精神一-坚韧、淳朴、厚重、包容。
河水绵长,我们共同在路上。
此致
敬礼
西安高新一中高三(3)班 武心悦
2019年12月8日
像北极星一样
尊敬的刘国彬教授:
您好!您一开口说话,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暖融融的亲切感,浓浓的榆林口音中,我感受到的是黄土地的厚重和陕北人的坚韧。
您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事业艰苦奋斗了几十年,黄土高原的风沙吹老了您的容颜。在您的讲述中,我深感于土壤抗冲刷实验的复杂与曲折。从钢丝到线,从线到人工针,您从农妇纳鞋底这一小事出发,灵光乍现,寻找到最合适的实验方法。从中,我可以看出科学家对待科研的严谨认真以及处处留心皆学问的人生真谛。谢谢您!您让我懂得科学家的魅力不仅体现在他的专业领域上,更绽放于他的精神品格上!
您说您的导师曾说过:“黄河不清,我死不瞑目”,您毅然担起了这份责任。您为了推广水土保持新技术,愿意和农民同吃同住,深入基层与群众建立起深厚感情,最终用实实在在的作物收成和真真正正的赤子之心,感动了农民群众。您说那时每天的食物都很“丰盛”,“洋芋土豆马铃薯”,虽然现在回想起来只是一段经历,但当时生活条件的艰苦也可见一斑。谢谢您!您让我懂得母亲河的治理从来都不只是科学家的任务,而应是科学家与亿万人民群众构成的命运共同体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事业。
当提及您当时的职业选择时,您坦率地说:“当时不是不喜欢。”但最令我感慨的是,“现实的骨感”硬生生地被您打造成了“理想的丰满”。您的言传身教让我明白:不是因为热爱所以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心生热爱。尽管您放弃了留美机会,但黄河带给您的这种骨子里的坚韧、淳朴、厚重和包容已然成为您人生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谢谢您!因为您的坚守,我们的母亲河才能重焕生机,黄河治理,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我清楚地记得您在演讲最后恳切地说:“拜托大家了”,从中我感受到的是科学精神的传承和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也许以后我没有机会和您从事相同的工作,但黄河所承载的精神与文化底蕴会镌刻在每一个中国青年的心中,您所传递的家国情怀,会像北极星一样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最后,衷心地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笑口常开!
此致
敬礼
西安高新一中高三(3)班 韩兆媛
2019年12月8日
不负黄金岁月,传承黄土精神
刘国彬教授台鉴:
从央视《开讲啦》节目中,我了解到您与您的工作,最令我尊敬的,是您的理想信念。
许多成功人士在谈到他们的事业时,都会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启发众人,您却直言:“这并不是我喜欢的工作,但我不愿放弃。”这是何等的责任感!仔细思考,诚如是,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能真正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并在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上取得成就?奔波在列国之间的先贤孔子,何尝不希望得到一国之君的赏识,以仁政指导一国大业,可他却在传习讲学之中,开拓了儒家文化之先河,被后人所敬仰;悲慨的辛弃疾何尝不希望执长剑北上杀敌,却在报国无门与极力争取的斗争中,成就了诗词的事业;我国南海的守岛夫妇,又何尝不想在祖国大地上安享晚年,却选择了守卫祖国的海疆,不愿放弃心中的责任。人生难能万事如意,既然已被时代选择,就坚定地沿着大路走向远方,怀着对事业的使命感,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
记得您的导师临终前曾说:“黄河不清,我死不瞑目。”这或许是老一辈专家的信念,也或许就是您开拓这份事业的初心——孕育了中华文明的黄河,不能再浑浊了!有志者,事竟成,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遥想我们陕西的先贤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万丈豪情,朦胧间视线仿佛回到您在陕北大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身影。在月夜里,您从水土保持试验田中归来,在晨曦中,您迎着北风走向未来。五年之间,五户农民,一个典范,推广至千万家,农民富裕了,黄河也清澈了。人民终于幸福,黄河也换回清秀的容颜,您带着皱纹沟壑的脸庞与布满沟壑的黄土地相对而笑,那便是您奋斗一辈子所沉淀下来的纯朴与初心。
既然黄河的含沙量减少了那么多,“黄河”之名是否应该改换呢?您坚定地说:“不改”。“因为我们是黄种人,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生活在母亲河——黄河造就的绿水青山之中。”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的文化之源,母亲的名字岂能随意更改?为黄河而自豪,为民族文化而自豪,这是黄土地的精神,是孕育在万千华夏儿女心中的赞歌。重在保护,适度开发,让黄河灌溉黄土上的青苗,让黄河灌溉我们的民族精神。
“我人生最黄金的岁月都在这里了,我做了,我自己满足了。”下笔至此,我已难言我对您的崇敬与景仰。作为一名即将步入大学的青年学生,您的理想信念,便是值得万千青年传承的黄土精神。坚韧、纯朴、厚重、包容,还有那份对待事业的责任感,便是您教会我们的许多许多,应该用一生去践行、守护的东西。
我们是黄种人,我们是炎黄子孙,黄河为我们流淌,我们也应为黄河、为中华民族奉献出自己坚定的力量。
此致
敬礼!
西安高新一中高三(3)班 黄博暄
2019年12月8日
黄土情,赤子心
尊敬的刘国彬教授:
在看过您在央视《开讲啦》节目中的演讲后,我便对您和您的工作肃然起敬。黄河在中国北方绵延五千多公里,无数的人们在河畔生活,生于斯,长于斯,但又有多少人同您这般将一生的心血倾注在这条亟待关怀的河流中?我想,这条河是真正流在您的赤子心中的。
众所周知,黄河既是我们的母亲河,又是一条带给许多人灾难的河,人们依靠她又怕惧她,她是一个严肃的母亲。的确,黄河的水土流失、改道决堤,让万亩良田毁于一旦,让千万百姓流离失所,由她挑起的纷争、动乱可真不算少。而您和您的团队用尽毕生之力来“安抚”我们的母亲,几十年来,让她的脾气大变了样。
在听到黄河输沙量在您的团队和沿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减少了那么多时,我的心情是振奋的,“人定胜天”的古老口号在您这里得到又一次的验证。振奋之余免不了有一些思考:在以人力快速改变自然的过程中,一定会让自然原有的稳态遭到破坏,无论是破坏自然抑或是保护自然,冲积平原是否会萎缩?三角洲是否会变成盐碱地?河中生物是否会因此失去栖息地?自然界牵一发而动全身,小小的举动带来的连锁反应是不可小觑的,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让万物各得其所,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但我知道,黄河治理一定是利大于弊的,正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黄土变绿野,荒原成良田,咆哮的山洪裹挟泥沙冲出山谷摧毁人们的家园已成过去了,漫天的黄沙隐天蔽日之景也已罕见,这应归功于您和像您一样的无数奋斗者的不懈努力。
人民的生活因黄河的变化而富足了,这是国人最想看到的,这也是对您工作的认可与肯定。我想当NASA高度评价中国绿化面积的增长时,外国人来参观后连连称赞时,当您的家乡人捧着丰收的水果露出笑脸时,您内心的快乐是大于其他人的。与其说您在治理黄河,不如说您在积德行善。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便是勤劳的民族。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愚公倾全家几代人之力移开王屋太行,这种令我们骄傲的民族精神在您这里得到了继承与延续。能尽一生之力,为一个目标而坚持奋斗的人不多,能为了先师的信念和心中的理想将黑发熬白的人也不多,您就是其中一位。
黄河,它奔流在华夏大地上,缄默不语,它流进您的心房,激起了波澜。我感慨于您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也赞叹于您无时无刻不将那故乡的水与土记在心间的责任,万千的敬意,化作一句话,便是:谢谢您对中华血脉的永续做出的一切!
此致
敬礼!
西安高新一中高三(3)班 王绍凯
2019年12月8日
专家简介
刘国彬,1958年生于陕西省榆林市。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1982年毕业于西北林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系;1985年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6年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
2010-2019年任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长。
曾任国务院扶贫办科技扶贫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态学会长期生态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学委员会委员。
现任陕西省水土保持学会、陕西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
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7年入选陕西省人民政府首届“三五”人才;
199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1998年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2001年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经贸委“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
2006年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2008年获得首届周光召农业科学奖;
2012年获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
2013年获陕西省自然科学领域顶尖人才;
2016年获得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