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西安高新一中组织2020届师生4月27日走进陕西渭南蒲城,开展“将相故里继爱国情,重泉古镇承复兴梦”研学旅行活动。同时,校团委在永丰烈士陵园开展了“传承革命精神,争做时代新人”主题团日活动。
在蒲城清代考院博物馆,同学们跟随讲解员聆听展厅讲解,了解古时学子寒窗苦读的艰辛历程、有关科举的文化常识,体验童生考试、张贴皇榜以及状元游街等。
在状元游街后便到达了文庙(蒲城县博物馆),首先是壮元游泮水,泮水桥也称“状元桥”,相传泮水桥只有考取了功名的人才能经过,随后便是同学们体验了拜孔子仪式。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时光,恍惚一百多年的穿越。
“你们的可歌可泣事迹,已载入中华民族史册,成为一种精神,在人民心中传承,人民会铭记你们的殊荣,你铸就的丰碑…….”午饭过后,同学们前往永丰烈士陵园,在五四青年节10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校团委组织开展了系列“传承革命精神,争做时代新人”主题团日活动。首先由国旗班出团旗校旗,全体师生唱响国歌,由蔡斌副校长、高二年级主任惠清香老师为烈士花圈整理缎带,全体师生鞠躬。随后团员代表郭珂欣同学以“学习英雄精神,争做时代新人”为主题发表讲话,号召同学们学习继承英雄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同学们在团旗下郑重许下誓言——学习英雄精神,争做时代新人,忠于祖国,为祖国服务。
预备团员朗诵《英雄赞歌》,主题团日活动在师生们参观烈士陵园后结束。
下午16:00,全体师生走进重泉古镇,古色古香的建筑、特色的小吃都深深吸引着同学们。行走在古城的街道上,就仿佛从现代穿越回了古代,带给大家前所未有的感受。观看学习椽头馍制作流程,同学们集合在古镇的阁楼里体验椽头蒸馍制作,了解了古老手艺,也体会到匠人的精神。在傍晚微黄的云霭中,踏上了回校的归途。
在回来之后,同学们都将他们的所思所悟进行了分享。
寻遍清景在蒲城
西安高新一中2020届 王彦博
翠浓红斜,雨落山野。
不同寻常的微雨的早晨,也有不同寻常的研学体会。蒲城,曾因王鼎和杨虎城被人们称为“将相故里”,它也有着别样的风貌。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这里虽不是上林苑,但也让深居城市一隅的我们体会到了古代科举考试的风雅。花轿满满,曲乐高歌,金榜题名,少年意气,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当年的考院是那么肃穆,当年的意气是那么豪壮。曲院风荷,清气氤氲,在讲解员的解说中,我们体会到了陆放翁所言“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学子们忠心报国的情怀。
就这样,一场考试结束了。
微雨蒙蒙,给这静默的县城涂抹上幻境般的色彩。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松柏俨然的烈士陵园里,静卧着不朽的英魂。我曾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学到过这样一句话:“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我深有体会,当年的永丰战役中,一万七千多名烈士用鲜血染红了人民的未来,却默默无声。这寂寂的氛围,这鸟鸣声,为烈士陵园平添了一丝肃穆。真正的英雄躺在这里,受到的是天地正气的润泽。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对于他们,归程意味着什么?是视死如归的淡然,亦或是对祖国光明未来的期许?今日,我们用嘹亮的歌声与朗诵声,敬重这些不朽的魂灵。没有什么比用生命换取的历史新纪元的决心更伟大,没有什么比在那命悬一线时坚定的信仰更令人敬佩。
大丈夫有所不为,有所必为。
永丰柳,无人近日花飞雪。
手工文化遗产同样令人感慨。馒头,不过是我们吃的一种主食,而椽头馍的麦香味却令人唇齿留香。当我看到老奶奶用纯熟的技巧揉捏面团时,我真是震惊。面团犹如舞动的跳绳,在我眼前摇摆。而当我自己去体验时,往往不会得心应手,毕竟自己是很少做饭的人。
疲惫的身体伴着满满的笑意,火热的心载着沉甸甸的情感。小小旅途有大大收获,这便是远方的意义。
文化也是个人内心的修养,研学也是虔诚的学习祷告。旅行是生命空间的扩展,更是内心对美好的追求。
蒲城,让我留恋许多,回味许多,收获许多。
传承古文化 弘扬爱国情
共圆中国梦
西安高新一中2020届 杨雨涵
4月27日,天色微亮,我就起床整装待发了,因为我们要研学旅行去。可惜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小雨,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出行的热情,蒲城——我们要来了。
大巴车因为下雨平缓的在高速路上前行着,车内同学们情绪高涨,难以抑制的兴奋弥漫着。我们从那位自称不是导游而是辅导员的哥哥口中,了解了今日的行程。接着,我便迫不及待地抢来了话筒,开启了我们的表演环节。一路上,看过了“日升月潜”与“沧海变迁”,越过了“失落沙洲”,更经过了“往后余生”,在辛老师的“大海”里沉醉,在樊老师的“芳华”中惊叹,可谓是欢声笑语不断。
快乐的时光总是显得过得快,不觉目的地已到。
“春风得意”之科举。
一到清代考院博物馆,我们便换上了秀才服,古文人的气质自然平添了几分,一个个宛如现代版的秀才了,举手投足一下子变得斯文了起来。在导游姐姐的带领下,我们效仿古时的书生席地而坐,听她讲古代的科举制度,了解读书人为了考取功名如何挑灯苦读……这时耳边似乎传来那韵味十足的古文诵读声,思绪便在历史的长河里穿梭。我们感受到了蒲城的文化气息正一点点地浸润着我们的每个细胞。
还有那一张张圣旨,一本本文书,是历史的见证,是时光的考验。有趣的是,我还看到了古人作弊之时的“夹带”与“枪手”这也说明了考取功名的迫切愿望与不易。难以想象,鼠毛制成的毛笔如何在一微小纸条上写下极小之字,真不知是该夸他们聪明还是愚蠢。但最让我喜爱的,莫过于我们效仿科举考试,手执一毛笔,身着秀才装,一个个像模像样地答卷。最终,我的好友杨智琦高中状元,只见他身着红袄霞袍,头戴羽冠,游过了泮水,即将开启自己的“做官”生涯。
我们又来到孔子庙前,高中状元的杨智琦双手捧香,于烛火中点燃,对着孔庙深深祭拜,大家则齐声诵读论语,以表示自己对圣人的崇敬之意,可谓气势宏大,气场非凡。不难想象,当时那些金榜题名之人该何等荣耀与兴奋,“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情景似乎浮现在我的眼前,而未中者又该何等落寞与沮丧,我似乎又看到了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他科考失败后的凄苦与宣泄——《枫桥夜泊》。这也使我明白:落榜者未必不能成功,未必不会有贡献。张继难道不是一个例子吗?历史的舞台上少了一个小官,却多了一位大诗人。
“继爱国情”与“承复兴梦”
一进永丰烈士陵园,一股肃穆之气便迎面扑来,同学们不由得变得严肃庄重起来,大家整齐的伫立着,瞻仰着陵园墓碑,听着导游的介绍,一边凭吊着烈士的丰功伟绩,一边暗下继承遗志的决心,最后,我们高唱国歌,坚定宣誓,表达我们对他们的保证—复兴中国梦。国旗在风中摇曳,诉说着烈士们的伟大事迹,花篮一步步向前,更倾诉了我们的怀念。我们本着虔诚的态度,怀着敬仰的心情绕着陵园行走一圈,向我们的先烈们致敬,并暗暗下定决心,定不 辜负他们付出的一切,终将弘扬我中华精神,早圆中国梦。
亲身体验之巧手妙作。
重泉古镇是我们的最后一站。雨已经停了,看着阿姨们双手灵活地将面和成一团,拉开,不断翻滚,切成大小一样的块,双手一抓,把面粉洒于其上,再将面团轻轻揉搓,最终形成清代贡品——椽头馍。椽头馍得蒲城之天然地下水恩赐,以其酸碱适中的调和方式制成,可谓得天独厚。我们也享有了制作馍的机会。我将两块面团捏成了仓子的形状,还自恋了一会儿,大家捏的形状各不相同,千奇百怪,令人耳目一新,我不禁感叹到:亲自体验的感觉真好!
一天的研学就这样结束了,大家都觉得旅途困倦,很累,但都觉得充实、快乐、收获颇多!我喜欢研学旅行,它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增长了我们的见识,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新天地。
的确,研学旅行并不是普通的随随便便的旅行,而是在释放课业压力的同时,让孩子轻松快乐学习历史人文知识、增强自立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的旅行。同学们在研学过程中全身心投入,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