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为响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引导广大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与弘扬,西安高新一中南校区开展了主题为《风从华夏来》的“华服日”活动,以汉服艺术发扬和传承为出发点,结合西安13朝古都的民族魅力,使“衣冠之国”、礼仪之邦的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在“华服日”当天,拥有汉服的学生可着汉服一天。中午,华服爱好者们还给广大师生贡献了一场内涵丰富,古风悠扬的演出。
演出主题为《风从华夏来》,由秦汉风韵、魏晋风流、盛唐风采、两宋风雅、大明分度五个篇章构成,重点体现了5个时代的服饰特点、代表文化。同时,特邀专业的插花师、茶艺师同台展示,穿汉服、吹竹笛、写律诗,古风席卷整个校园。
秦汉风韵
黄河之畔,谷子和高粱坦荡地生长。田野乡间,君子和淑女深情地对唱。时间只能让一部《诗三百》酿成一坛更加醇厚的老酒,正如两千年的沧桑改变不了每一个兵马俑的英姿飒爽。
魏晋风流
官场上的风浪开始汹涌,可南山的豆苗却刚刚成熟。既然山重水复无路可走,那有何妨在冷雨之中做一个逍遥的歌手。目送归鸿,手挥五弦;采菊东篱,自得喜忧。沉默的竹林里,回荡着从容的欢呼,冷冷的琴声里响彻光荣的孤独。当肉体被放逐在药、酒、声、色之中,灵魂却在生命的源头处,独占风流。
盛唐风采
“云想衣裳花想容”,盛唐的天空下,一篇花团锦簇。十万种颜色在大地上流淌,每一朵花都选择怒放:太白醉吟,子美引吭;狂妄的岑参打马穿行塞北;而明月楼下,又是谁家的孤舟,在多情地浅吟低唱……数不清的繁花让人眼花缭乱,花没乱,是我心乱,从海洋里闻到花的芬芳,又把百花的风采,看成盛唐的模样。
两宋风雅
大相国寺内,天地人皆为静物。弥勒佛的笑是神圣的风飘忽而神秘无声。寺外的人间,也喧闹的优雅:朱子的说辞中正仁慈,似懂非懂的弟子如沐春风;是谁高歌一曲大江东去?明明早已惊涛拍岸,却还要大论千古风流人物。倘若风雨扰了出游的雅兴,不必懊恼,何妨吟啸且徐行!
大明风度
梦里我经过你的城市,灯火通明,叫卖声嚣天。可再绚烂的烟花也掩盖不了山海关外弥漫着的一律狼烟。转眼间,孤独的黄帝沮丧地走进风雨潇潇的煤山。没有不破的铁城,可却有不屈的抗争。那位决意自沉的秦淮歌女,像极了汨罗江畔的三闾大夫。一座大厦轰然倒塌,可那凛然生威的气度却像繁星般隽永!
循着历史的巨辙,向远古跋涉。看到虔诚的仁德之人,在华夏的大地上走过。手持经筒,越过高山大河;俯身播种,在脚印里留下文明的灯火。清风散播书香,智慧大方生长。祖祖辈辈,我们耕耘在这古老、神奇的礼乐之乡。昂首眺望前路,那些闪闪烁烁的诗行引领我们走向梦的远方。
此次“华服日”活动是西安高新一中第23届校园文化艺术节“霓裳羽衣”——“子衿汉服社”汉服文化展示板块的具体实施,汉服演出为公益演出,所得募捐将全部捐给学校爱心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