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下午,西安高新一中南校区音乐厅2021届九大学科近50位“小研究家”济济一堂,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鲜活有趣的内容、别开生面的场景、独具匠心的演示,为大家精彩呈现了二十多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成为高新一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本次选评会特邀王宏伟、齐虹、毛浓德、雷向宇、沈康、吴家军、胡向阳、熊健、李庆、胡雪萍10位老师担任评委,每个课题组都按照研究小组学习成果展示和评委会学科问辩两个环节进行爆棚魅力大比拼。
活动由西安高新一中2021届岳来、张珑璟同学主持
下午14:00整随着两位主持人隆重宣布活动开始后, 2021届年级组长、选评会评委代表王宏伟老师首先郑重宣读了评价标准,就研究效果、展示效果两大方面10项评价指标对比赛进行了详细说明。
接着各小组依次进行展示和应辩,“论赤子之于乱世”“浅析陕西方言中的文言现象”“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余弦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加密算法及其应用”“生活中的函数”“英语表达中的‘中国制造’”“商场中英文标识错误研究”“文物的英文翻译”“研究制作电磁炮”“雅各布天梯制作”“电磁振荡干扰器”“西安市道路植物叶片重金属含量测定”“牙膏成分的探究及牙膏制作”“高中生营养膳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关于西安市盲人出行的调查研究报告”“盗版市场对正版市场的影响”“盛世未央大唐霓裳”“品古代色彩,悟中华文化”“秦岭无闲草”“关于西安回民街发展现状的研究”轮番上阵,历史繁华、中国制造、服饰丽图、美食文化、植物世界、生活应用……一组组精彩的汇报,一簇簇智慧的火花,一个个鲜活的情境,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一次次的点头与微笑……短短的3个小时,俨然已成就了一次学科整合、思维碰撞、交流文化、回眸历史、享受生活、探索未知的饕餮盛宴。
最后,校长助理李晓文老师对本次活动的开展以及意义言简意赅进行了点评,意味深长地对2021届学子们提出了殷切的期望:期望研究性学习平台能真切成为塑造一批批高新学子卓越思维品质的给力舞台,期望研究性学习方式能真切成为高新学子研有所学,学有所获的长效自我修习模式,期望研究性学习之路能真切成为高新学子不断反思、不断优化、精益求精、学以致用的人生精神之旅,为下一届高新侠做最好的榜样。
经过紧张、精彩的角逐,5个研究学习成果荣膺一等奖,9个研究学习成果荣膺二等奖,7个研究学习成果荣膺三等奖。
选评会结束后,“小研究家”们意犹未尽,竞相又对本次活动撰写出了自己的感悟,附后以飨读者。
在化学研究性学习中成长
西安高新一中
2021届 艾欣睿 张芸沫 肖浩明
在展开化学研究性学习之初,我们向老师询问意见,查阅资料以及实地考察后,发现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我们决定将环境污染作为化学研究性小组的课题。之后经过组内讨论,结合方案的可操作性,实践探究性以及意义,我们一致决定将西安地区的大气污染作为探究方向,并以探究常青树树叶中重金属含量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之后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近年来国内外侧重于植物修复发布方面的研究较多,国内南方地区侧重于挑选优良树种,西北地区的研究较少,所以我们决定用化学的方式研究环境问题,为环境保护提出相关建议。
为了保证选取样本的合理性与广泛性,我们组内讨论过后决定将西沣路地段(代表普通城区),未央化工场附近地段(代表工业区),浐灞湿地公园(代表城市中绿化较好地段)作为主要研究地点。我们在各个采样点尽力让样树的树高及树龄、生长情况等保持一致。每株在东、南、西、北 4个方向选择4~5枝, 剪下样枝,带回实验室 ,采集同龄枝的叶片 ,每枝选取第3~5片老叶作为测量的样品,检测重金属Cu(铜,原子量63.55,密度8.960克/立方厘米),Pb(铅,原子量207.2,密度11.3437克/立方厘米),Cd(镉,原子量112.41,密度8.64克/立方厘米)在叶片中的含量大小,以探究西安大气污染程度。
经过实验,我们测出各采样区植物叶片Pb,Cu,Cd的含量都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如下:
叶片中的Pb含量由高到低的区域依次为西沣路>未央化工厂>浐灞湿地公园,其Pb含量分别为51.26(每千克叶片中该金属以毫克为单位的质量)、35.73及8.46;叶片Cd含量由高到低的区域依次为西沣路>未央化工厂>浐灞湿地公园,分别为15.41,12.3,8.13;未央化工厂、西沣路 、浐灞湿地公园区域叶片的Cu含量依次为56.3、41.67及27.42。
实验的探究结果与我们起初的设想有所不同,因为镉与铅在西沣路段的含量要略高于未央化工厂的含量。我们通过查阅资料以及询问老师得知,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西沣路为交通密度较大的区域,汽车尾气排放较多,对叶片金属含量的影响较大,而铜元素是植物体内诸多辅酶的组成元素之一,以此植物对周围环境中铜元素含量的变化较敏感,这个问题的突破无疑又完善并推进了我们的实验探究,让我们的实验探究更贴合于实际,具备一定的实用型和创新性。
反思此次探究,我们全面完成了实验,达到了对西安道路植物叶片重金属含量测试的预期目标,体验了自主性探究的发现过程,懂得了科学成果的来之不易,并通过团队合作与分工增强了我们自身的学科素养和环境保护意识,提升了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与自身学习能力;培养了我们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自主创新的科学精神。
特别感谢我们的化学老师郭昕老师,感谢他给予了我们很多宝贵的建议,在我们迷失方向时带领我们走出困境。衷心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延用此次收获的经验与团队合作精神,力求取得更大的突破。
品古代色彩,悟中华文化
西安高新一中 2021届 王俊怡
青黛,蓼蓝,月白......每听到这诗意十足的名字,我便不由地被吸引。于是,趁着学校组织研究性学习的机会,我和我的小组成员选择了研究中国古代传统色彩的课题。渐渐地,我们在探索之中,感悟到了传统色彩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内涵是多么有魅力。
经过组内讨论、分工,我们借助在网上查阅资料,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阅读书籍等方式收集了课题所需的资料,最后由我总结,以PPT形式进行了展示。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先从色彩的起源,用色制度等开始探究,后来探寻了陶瓷色彩的变迁,以及古代建筑色彩的演变,也深深地被故宫紫禁城的色彩深深震撼。随后我们也了解了中国古代传统色彩背后的文化内涵。
原来,中国传统色彩是带有中国传统韵味的文化象征,原始时代的人类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中创造了历史性色彩最纯粹的形式,中国的色彩理念融和了自然、宇宙、伦理、哲学等观念,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色彩审美意识之中。
在古代中国,最重要的颜色有五种,分别是:黄、青、白、赤、黑。老子说:“目迷五色”,“色”在中文里最初的含义是指人的脸色,当然,现在人所说的 “色”,多以色彩这一含义为主,更加强调了它的客观性。这些色彩的运用,与原材料的是否易得、工艺是否完备、审美观是否变化密切相关。
可见中国古代传统色彩是一门学问,一步又一步的探究让我深深爱上了具有文化内涵的传统色彩。或许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不会每天将这些诗意的名字挂在嘴边,但至少我懂得这是古人对美的追求,也更是历史文化的魂魄所在。
中国传统色彩或绚丽或清淡,它打动我的不是诗意十足的名字,也不是渲染于纸面展现于衣物建筑之上的独特魅力,而是它源远流长的历史背后的那份文化内涵。
一提起“天水碧”,我便会感觉湿气来;提起“竹月”,我又会想到月下竹林;提到“天青色”,我会想到大雨初歇……一提起中国传统色彩,我会感觉自己信步林间,红尘喧嚣已远。这是多么美的文化体悟。
愿你我从今以后,都可以用心感悟中国传统色彩,感悟这份沉淀了时光,延长了岁月的中华传统文化。
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不断探索
西安高新一中 2021届 毕子墨
至今我仍然深记得初来高新一中的时候,高二年级的学长学姐们给我们做的新颖活泼震撼力十足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在聆听他们报告的时候,我就总畅想着,如果自己能够在喜欢的领域上做出不懈的努力,拥有属于自己的见闻与思考,用不了多久我也可以像他们一样站在讲台上,为自己的同学为自己的学弟学妹们做属于自己的研究学习报告。就像是梦想的种子,埋在了土里,时时等待着要发芽,我满怀期待地等到了那一天,老师们来统计同学们想要报名的研究性学习主题科目,兴冲冲地报完了名后,我才发现,原来我所想要研究的地理课题全年级只有不到10个人报了名,当时的我觉得又诧异又难过,诧异是因为地理这个包罗万象的学科竟然引不起同学们激烈的讨论与探索,难过的是我们班上只有两个同学报了名,而且我们两人在地理学习上都有着不同的见解,似乎没有人可以与我组成团队共同完成研究性学习的任务。但这并不能成为阻挡我努力完成研究性学习的路程,于是在一年的讨论与探索过程中,我不断克服了各种困难,比如大冬天到山底下,发现除了忍冬花之外,只剩下了枯干的柴枝与树木,没有我能研究采集的中草药植物样本,很是沮丧,后来就在不同时段多次抽空去采集,终究完成了《秦岭无闲草》这一篇报告。我要感谢指导老师对我精心的指点与深厚的期望,感谢家长在百忙之中带我到秦岭自然保护区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调查,更要感谢的是那些在我们身边生长的绿色精灵们,是它们让我能够在今天这样隆重的场合站在这里为大家分享我的成果。书山有路勤为径,研究学习的路,不能就此戛然而止,研究学习是帮助我们取得领域突破的重要途径之一,要研究必然得先树立起对学科的热爱与探索的欲望,愿大家都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不断探索,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