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书论天下”第一期小家论坛系列讲座之《史记》与《白鹿原》
发布时间:2018-05-30   点击量:4925
字号:
来源:

字字为珠玑,

行行蕴深意。

历览千载书,

常读常知新。

 

   522日,小家论坛系列讲座“书论天下”在高新一中南校区举行,2020届的张家成、王瑞霖同学分别带来了关于《史记》与《白鹿原》的主题讲座。

张家成同学带来了名为《喙长三尺胜过千军万马 ——从<史记>节选<鸿门宴>说辞中谈言语在古代政治斗争中的作用》的讲座。



《史记》

作者:汉·司马迁

主讲人:高新一中2020届张家成


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喙长三尺胜过千军万马”。大家可能会发现:生活中有的人会说话,处处好使。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有一次,歌德在公园里散步,一条狭窄的小路,迎面就撞见了一位平日里和他水火不容的批评家,这位批评家也是毫不客气,撂下一句话:“我从不给傻瓜让路。”歌德这时并没有尴尬,而是十分机智地回答:“我恰好相反。”随即微微一笑,让那位批评家过去。我们在这里就看到:一个人会说话是多么的重要。学会说话,是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学不完的一门必修课。

现在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内容——从鸿门说辞中谈一谈言语在古代政治斗争中的作用。大家都学过语文必修课《鸿门宴》,我简要介绍一下背景:在秦王朝统治风雨飘摇之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其中以项梁、项羽的起义军最为强大。项梁是项羽的叔父,自项羽小时候,他就致力于将项羽培养成为一名战略军事家。项梁为了能获得更多的响应,立了一个放牛娃熊心为楚怀王,这个熊心就是战国末期死在秦国的楚怀王之孙。靠着巨大的影响力,项氏集团迅速崛起,成为一支能正面对抗秦王朝中央政府的军事力量。后来项梁带兵轻敌冒进,被秦将章邯打败,兵败自杀。楚怀王熊心虽然只是个放牛娃,但他早就不满于当项氏集团的傀儡,开始试图摆脱项羽的控制。于是,他提出了著名的“怀王之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意思是说:率先进入函谷关、攻入咸阳城的将军,可以做关中王。

大家学过《鸿门宴》都知道,后来刘邦率先入关,又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那么按照怀王之约,刘邦理应做关中王,但关中沃土,一心想称霸中原的项羽也是志在必得。这时,项羽已经击溃了秦王朝两大主力兵团,带领着大军西入函谷关。“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一场大战看似在所难免。

就在这时,项羽集团中的一位高官——左尹,就是左丞相项伯,开始了他的表演:大战前夜,私通敌营,将绝密军情告知张良,张良是何许人也?张良可是刘邦手下的第一谋士,后来刘邦口中的“汉初三杰”之一。张良就把项伯带去见刘邦,刘邦可是个忽悠高手,先是以亲家之约许诺给项伯,又是说自己“籍吏民、封府库”是“以待项王”。实际上,他“籍吏民”是为了当皇帝后知道天下各郡有多少人口,知道自己该向谁征税。那么他“封府库”是为了什么呀?刘邦的这支起义军,大多都是农民,一进入咸阳城,大家都往最有钱的府上跑,他要是不封府库,他自己将来用什么?所以刘邦在这里掩盖了自己的政治意图。那项伯相信了吗?我们今天看来当然是可笑的,但项伯就被自己的“亲家”忽悠了。“但日不可不蚤自来见项王,”项伯还好心地提醒刘邦:别忘了自己来和项羽解释。

第二天,刘邦就来到了项羽的军营中。“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一场大戏就此上演。刘邦到了鸿门军营中,就开始和项羽解释,我们在这里将其称作“鸿门说辞”,一共有三句话。

第一句 先和项羽套近乎:“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这句话直接点明了刘邦与项羽昔日战友的关系。项羽如果清醒,他应该明白:“是的,我们是战友,但那是以前,现在我们是敌人。”但项羽并没有那么高的政治觉悟。他恐怕还觉得如此相逼,对这位老战友太不厚道了。可以说,项羽此时已经对刘邦产生了愧疚之情。接下来,刘邦又是一句:“然不自意先入关破秦。”这句话极为高明,他点明了两层意思。一是“不自意”,刘邦说自己没料到先入关。项羽最不满的就是刘邦先入关,他认为刘邦是钻空子,捡了大便宜,刘邦这句话就是在示弱,他说自己没想到,实际上满足了项羽的虚荣心。第二层意思,刘邦也强调了一个事实:“不管我刘邦怎么钻空子,我还是先入关了。”那么按照怀王之约,刘邦应该当关中王,这无疑是最让项羽理亏的。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占尽了道理。最后,刘邦还不忘加一句:“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刘邦通过这句话,将刘项两家利益冲突的历史必然,说成了小人挑拨离间的历史偶然。细想来,有谁能挑拨刘项两家这么大的矛盾呢?而且,刘邦这句话还起到了另一个作用,可能刘邦自己都没有想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藉何以至此。”项羽此时可以说对刘邦充满了愧疚,不惜搬出曹无伤为自己开脱,曹无伤可是潜伏在刘邦阵营中的卧底,项羽就这样出卖了曹无伤。“沛公至坝上,立诛杀曹无伤。”无疑揭示了这一结果。

到现在,刘邦的鸿门说辞就算说完了,说的好不好,看看听话的人怎么反应。项羽怎么说呢?一个字——“坐”,项羽对刘邦已经愧疚到无话可说了。我们可以看到,刘邦两三句话,就忽悠了项伯,让项羽直接打消了武力兼并刘邦集团的想法,不可谓不高明。

最后,再回到我的标题:喙长三尺胜过千军万马。“喙长三尺”是指一个人口才很好,并不是油嘴滑舌的贬义。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太多像鸿门说辞这样精彩的交锋,我们读历史,在赞叹善言之士辩才无碍的同时,也要意识到:一个人会说话,是一生都学不完的。刘项两家在鸿门这次政治斗争中,刘邦的鸿门说辞,可以说,塑造了历史。

以上是我读这段历史的一点感悟,与大家共勉!

 

王瑞霖同学以《砥柱人间的圣人——观<白鹿原>朱先生行状有感而作》为题,带领学生深入认识了陈忠实笔下的关中大儒。


《白鹿原》

作者:陈忠实

主讲人:高新一中2020届王瑞霖


翻开五千年华夏历史,不乏才智超群之人。所获评语大概如“卓尔不群”“才高八斗”云云。给人的印象一如夜空中划过的流星。而另有极为少数的人,他们的行为或许并不浪漫,境遇或许较为悲惨,却永远是默不作声地承受,担当,如通顶天立地的石柱,给人以极强的厚重感,安全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伟大称号————“圣人”。

何为“圣人”,小说《白鹿原》中将其与凡人进行了对比说明:“凡人与圣人的差别就在眼前的那一张纸,凡人投胎转世都带着前世死去时蒙在眼前的蒙脸纸,只有圣人是被天神揭去了那张纸投胎的。凡人永远也看不透前一步的世事,而圣人对纷纭的世事洞若观火。凡人只有在圣人揭开蒙脸纸点化时才恍悟一回,之后那纸又浑全了又变得黑瞎糊涂了”所赞何人?朱先生也。

朱先生在《白鹿原》中便是一个“看开者”的形象。因为如有神助的推算力,农人丢了耕牛都要向他求助。因为看清神灵的虚伪,所以敢在流行烧香拜佛的封建农村,推到神像泥胎。因为看破功名的狭隘,所以辞官不受。未受启蒙的农人往往在遭难后,想起朱先生的至理名言:“房是招牌地是累,攒下银钱是催命鬼。”他对生看得透彻,对死亦观得准确。

那么,“看清世事者”即是圣人吗?非也!阮籍看破,穷途而哭;陶潜看破,斯人逃跑。千年前,楚人屈平所言的“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天才悲剧也放置在了朱先生身上,并要他做出选择。要么是对眼前的荒唐做出旁观者不屑的轻嗤,并将自己遗世独立的高洁化作闪光的句子,收割千秋万代羡慕的眼光,诗仙李白便这样做了。要么是勇者般地纵身一跃,跳入水深火热,化身为誓要扫除弊事的孺子牛,朱先生同往代的仲尼,子美一同选择了后者。而正因为他们的躬身,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才直起腰来。当朱先生选择在白鹿原弯腰时,他便也同时选择了砥柱。

砥柱,绝非易事。首先那挺立的身姿便是向懦弱宣战的表态。迈出第一步,便有“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弥天大勇。在书的开篇,朱先生的周遭便是南国学子的轻浮,他的慨叹是伤心的“南国多才子,南国没学问。”可他的牢骚只是间歇的叹息,继而便是他登临华山时英勇而浪漫的宣言:“踏破白云千万重,仰天池上水溶溶。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自此那个时代的骨气应运而生,圣人的光辉初次笼罩在这个关中才子身上。

而砥柱,又绝非站立不动的固守,更多的是昼夜不舍地,夸父逐日般的奔走。当一个人鼓起勇气,敢于“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之后,接下来,便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了。仅凭一股“济世救民,复兴国学”的蛮劲,朱先生办不了白鹿书院,制不成《吕氏乡约》,卷帙浩繁的县志编程更是天方夜谭了。学问人,有的便是为求一字之确而赴万里之远的认真劲儿。他的言,从他的诗里走了下来,成为了他行的魄力。严禁鸦片、为民请命、智勇退敌……一次又一次的身体力行将朱先生推向了“行”的高标。

能够说出,做到,继而便要“忍寂寞,耐疲劳。”倘若一个人的言行是以当代后世的褒奖为报酬的话,那么“费力不讨好”的现状会使他身心俱疲,俗世的白眼断然会将他的执着与美梦一同粉碎。因而乱世中,枭雄易出而圣人难得。这时“仁义道德”的“行”已被弃置如土,关乎他的“言”亦无人问津。失去盛世的奖状,肤浅的俗人便连表演的欲望也没有了。但苦难,却是淘沙的大浪,正因为穷途的窘迫,我们才看清圣人的轮廓。当朱先生在不能果腹的年代,尚能为一部县志奔走央求时,他肉体上的磨难,便是对他“圣”性的最好点题。

有人说,圣人所谓高矣。心涤世外,不食人间烟火。所谓“圣人忘情”。谬矣。圣人之于平民绝非仅是崇敬与被崇敬的关系。朱先生或许在观世上的聪慧超然了众人的平庸,但向来没有摆出神像般接受礼拜的姿态。他是有情感的。对于白嘉轩的知无不言,他是有情的。欣喜于黑娃的迷途知返,他是有情的。因为一个情字,他接手“为往圣继绝学”的浪漫约定,因为一个情字,他只手扛起“为生民请命”的艰难重任。圣人的情鲜有“执手相看泪眼”的儿女情长。荡涤了“恋”的轻浮,留下的是爱的深沉。饥荒时,他舍弃官家的酒宴,而与黎民共食糟糠,绝非是清高的做派,而是对百姓时时牵念不忘的情。情,柔和了不可逼视的圣光,我们便不只匍匐在他的脚下,而是可以走过去握手言欢。正因这份情,朱先生的葬礼才会万人空巷,众民洒泪。而采石矶下的仙魂,却只能当着一轮皓月相赏不厌。仙的陨落,是流星划过化为灰烬,绚烂而悲壮可无关痛痒。而圣人的凋亡,却是一个时代砥柱的轰然倒塌,试问人间心存感恩之人,安能不为之洒泪?

今天,重看朱先生行状,不禁感慨万千。砥柱人间的圣人,是一个民族的脊梁,他们的背影是我们民族的正面,他们有情,有义,有担当。诗人的仙羽固然美丽,可我们更应想那些默不作声而顶天立地的栋梁投以十分的敬重。尊敬圣人,是一个民族尊严的重拾。圣人的萌生,是一个国家复兴的先声。至此,我要以我词穷但永远嘹亮的声音号召人们,去热爱、去效仿那些因为俯身弯腰而顶天立地的伟大身躯!

 

钉钉高效办公
中国知网
视频在线
档案工作
图书资源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