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真实快乐的小哲学家——高新一中2020届读书推荐会·第二季
发布时间:2018-03-28   点击量:5395
字号:
来源:

2018年3月27日中午12点半,2020届高一年级读书推荐活动第二季如期而至,这次是由语文教研组的王媛媛老师主讲,王老师为同学们推荐了《梁漱溟先生讲孔孟》。

 

首先王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了她的荐读原因。

(一)每个人都会与哲学相遇,或迟或早,或有意或无意。高校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学校的保安每天都在追问着人生的三大哲学问题——你是谁?你从哪来?你到哪去?正如莫里斯赖斯灵(Maurice Riseling)说的“生活迟早让我们所有人都变成一个哲学家”,那么学点哲学,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吧!

(二)非常幸运地在大学时遇到了哲学系的杨立华老师,他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讲解,让我重新认识了孔孟先哲。他们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和我们一样新鲜、活泼的普通人,孔孟的伟大之处也就是在于他们活的比我们真实。这样一个真实的孔孟让人感动,让人忍不住想去亲近,所以也希望让我的学生们认识这样一个真实可爱的孔孟。

(三)这本书的作者梁漱溟先生被称作“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95岁的他经历了从民国年间的西学东渐,到15岁是痴迷东方宗教;初中学历却被蔡元培校长请去做北京大学教师,二十几岁开始接触孔孟哲学,甚是喜欢,拍案停了学校安排的印度哲学课程,开始讲授孔孟儒家经典。 他坚持用自己的方法分析问题,寻找答案,他不认为自己有学问,而认为他的学问仅仅在于他有主见。这样一位学者、大师、先生,把孔子的思想概括成了十三钟态度,提纲挈领地讲述了论语中的思想精华。这样一本书,有助于将平日读到的孔子零散的对话,推向更深更广的思考。

 

其次王老师介绍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并讲解了“乐”这种态度。

书中介绍了孔子的十三种态度,分别是仁,乐,讷言敏行,看自己,看当下,反宗教,毋意必固我的态度,非功利的态度,非刑罚的态度,礼乐的态度,孝悌,不迁怒不贰过和天命。王老师着重分享了“孔颜之乐”,也是梁漱溟先生认为的孔子最显著的态度。

《论语》中说:“子于是日哭,则不歌”,从这里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孔子是我们之前提高的一个非常真实的人,因为只有真实的感情才能持久,如果一件事情让孔子感到悲伤,那么这种悲伤会持续一整天,他在这一天都不会唱歌。而反观当下我们的悲伤,看到令人伤心的新闻或者让人感动的电影,掉了几滴眼泪,即使嚎啕大哭过后也很快就又破涕为笑,说明我们的悲伤没有孔夫子那么真实,是我们不如他的地方。另一个方面的,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想见孔子在不哭的每一天都是唱歌的呀,《诗经》三百篇他都会唱,他每天都是那么高兴,忍不住想哼起小曲,但是我们回想一下孔子的一生,并不是那么值得每天都这么高兴的呀!他辗转于各个诸侯国之间,政见却不被人采纳,甚至有人想要害死他,最后他在陈、蔡没有粮食吃,差点儿要饿死了。可是,孔子为什么这么快乐呢?梁漱溟先生认为孔子的快乐是一种不系于环境的绝对之乐,是一种主观的态度,他不去向外找,真实地面对当下的自己。生命原来是动的,自然流行的,畅达溢洋的,我们觉得不流畅的时候,都是由于找,找就是自己要等待,等待所要求的东西。如果我们把某种目标的达成看作是快乐,那么我们就割裂了生命的自然流动,把生命打断成了为目标而努力、实现目标和目标实现后的三个时间段,而在第一个时间段我们感动的是痛苦和疲惫,第二个阶段感到的是短暂的兴奋和满足,第三个阶段则是漫长的无聊与迷茫。这都不是孔颜的快乐,“真正所谓快乐,是生机的活泼。即生机的畅达,生命的波澜。”

 

最后王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读孔孟哲学的方法。第一,要把孔孟看做是普通的、平常的人,不要把他们的话当作圣哲的思想,这样就失掉了他们最鲜活的生命,他们的话语都是他们生活的真实记录,我们只需要走进他们的生活,并试着去实践他们的生活,实践是孔孟哲学甚至整个哲学的最终学习目的。第二,要归纳整理对孔孟哲学的质疑、批评的言论,独立的思考,只有参与到思考中,才能最终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另附孔、孟哲学相关书单:

《四书章节集注》 朱熹

《论语新解》 钱穆

《论语译注》 杨伯峻

《孔子传》鲍鹏山

《得民心得天下:王蒙说<孟子>》

 

 

这是一个邀请,邀请你和生动、活泼、真实的孔子和孟子对话。

微信图片_20180328093936.jpg


微信图片_20180328094024.jpg


微信图片_20180328094033.jpg

 

文/王媛媛 图/王建

 

 


钉钉高效办公
中国知网
视频在线
档案工作
图书资源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