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渭水,叶落长安。
10月14日,一场主题为“面向世界的写作”文学论坛在古城西安举办,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作家马原、诗人于坚等国内一线作家一起同台论道,向文学爱好者献上一场文学盛宴。
西安高新一中34名学生在高阿超、王媛媛、王建、宁改换、王亦玮等老师的带领下,与诺奖得主、文学大家面对面交流,感受文学的魅力。
勒·克莱齐奥在论坛上做了一场名为《播种》的报告。他将文化的传播与农事的传播联系起来,因为在他看来,这些种子和孢子正是通过笼罩在地球表面虽不可见却真实存在的气流播散开去的。“文学作品的传播显得至关重要。正是它们让我们得以理解他者,不仅包容对方的特殊性,更学会爱他人,向他人敞开心扉。”
勒·克莱齐奥直言,作家所言不只是他们的时代和土地,作家本身就是融合的产物,他们表达的是人类文明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其中心必然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
随后,勒·克莱齐奥、马原、于坚三位同台论坛道,共话“面向世界的写作”,探讨了写作的“功能”,地理特征与作家孕育等话题。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校学生专心听讲,低头做笔记。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求思、谦和有礼,向与会老师们请教,展现出了应有的文学素养。2020届王应瑄在互动中提出了“怎样在生活中提取写作要素?”和“面向世界写作,中学生应该做些什么?”两个问题。
勒·克莱齐奥、马原、于坚三位嘉宾在回答中,正面肯定了同学们的提问,并讲到“面向世界写作”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状态、一种文学的方向与希冀:一方面中国文学不同于西方文学,它是最具有广泛力的文学,不属于任何独特阶层,而是面向大众的文学,另一方面中国文学又与西方文学惊人地在某些时期共同出现了相似的文学思潮或表现意识,这些都足以证明文学影响的范围是世界性的,青年文学爱好者要从世界文学中寻找那些诸如爱、平等、自由等人类共有的价值观,并付诸写作实践。另外青少年要在生活中找寻写作要素,首先要保证其生活不应是被动的、封闭的,而应是开放的、广泛的,不应是单一的、速成的,而应是多元的、沉淀的。
上午活动结束后,学生们与诺贝尔奖获得者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亲切交流,并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