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传承 静待花开——高新一中举行2021-2022学年度“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仪式
发布时间:2021-09-14   点击量:10974
字号:
来源:

为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的作用,着力打造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9月7日,西安高新第一中学隆重举行2021-2022学年度“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仪式,学校领导与骨干教师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高中部

教务处主任刘忠国老师主持高中部“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仪式。

“昨天听齐何聪老师上课,让我想起了七年前意气风发的自己。当时的我初入这个学校的时候,带着一种年轻气盛的闯劲,撸着袖子,带着激动和一点莫名的自信,做好了大干一场的准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学生们都逐渐成长,也发现了很多和想象不同的东西,很多无法实现的想法,很多被自己忽视的弱点,也增添了一些迷茫。于是在我的师傅,物理组学科主任吴俊友老师的带领下,从每周被听的每一节课做起,说好每一句话,写好每一个字,设计好每一个环节。我跟着他,他不怎么用PPT,我也学着不用PPT。正是这些基本功的磨练,让我渐渐站稳脚跟,收获底气,也让我试着从被动完成任务到主动施展拳脚。”王博老师作为青年教师代表发言,他的发言言辞真切,在理性分析自我成长轨迹的同时,感激恩师对自己的帮助提携,同时认为自己和谭玉林老师并没有明确的师徒分界,只是形成了一个组合,融入大家千千万万的组合中去,每个人都倾其所有,希望在一年后无论师徒,都看到不同的自己。

紧接着王淑芳校长致辞,以学校建校之初的艰苦和发展至今的成就作对比,反复强调青蓝拜师工程对学校发展的重大意义,殷切期望所有的师父带师德、带师能、带师研,所有的徒弟学思想、学本领、学为人,青蓝携手共进,共创高新一中更灿烂的明天!

“师父不好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要有道可传,师者传道要修道,得道,要把道放在首位。还要授业解惑,要因材施教,不能按照自己的模式发展徒弟,要给徒弟思考思悟的空间,行不言之教,注重个性发展,个人风格的形成,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模式。年轻人精力旺盛,技术手段多,一定要扎实学习,全面发展,做‘四有’教师,努力使自己游于艺,达到艺道结合的高境界。同时不要忘了习总书记的要求:教师不光是教知识,也要做进行品格、品行、品味教育的大先生。理解并践行教师——教学——教育的进阶过程。”高新一中教研中心主任廖传珠老师代表老教师发表心声。

张清彦副校长宣读了《西安高新第一中学“青蓝工程”学科指导结对协议书》,明确了双方目标责任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李翔副校长宣读师父与徒弟名单。

三十一对师徒携手留下幸福的合影。

南校区

教务处副主任韩志军老师主持南校区“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仪式,并宣读了师徒结对名单和《西安高新第一中学“青蓝工程”学科指导结对协议书》,明确双方的义务与职责。

语文学科教研组长陈晨老师作为师父代表发言。他谈道,“青蓝工程”是学校对师父的信任与委托,同样也是他们的责任与使命。同时承诺师父必将言传身教、悉心指导、严格要求,为教育事业全情付出,实现崇高的人生理想。他对徒弟提出以下三点要求:虚心学习,提高自己;学会积累,充实自己;教学相长,切磋提升。在师徒共同进步下,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传递,更是精神的延续、使命的传达。最后祝愿全体同仁都能在这个高平台上发挥潜能,实现自身价值。

徒弟代表朱玭玭老师真诚地分享了她在高新一中这三年来的成长历程,对学校为年轻教师所提供的完备提升平台表达了真挚的感谢。她与师父的每一本听课记录、每一次教学研究、每一段生活关怀都在眼前铺开。她分享了自己的四点感受:一要尊重师父,虚心学习;二要认真备课、上课,尊重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三要不拈轻怕重,勇于承担责任;四要从优秀同行身上汲取经验。同时提出“只要踏实求进,必将会成长为师傅的模样”与大家共勉。

姚发清副校长代表校领导对师徒提出几点希望,她强调:师徒结对意味着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也意味着一个方向,一份温暖。其本质在于传承高新一中精神,其中囊括了经验与作风。骨干教师应当有“大雁高飞头雁领”的担当,也应当有“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关怀。而徒弟应当有“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积极,也应当有“雏牛昂首志当远”的抱负。在俯下身子虚心学习中,修德赋能,提高素养,最终蜕变为有思想觉悟、有文化涵养、有学术追求的名师。

会议最后,徒弟们怀以诚心,向师傅献礼。镌字书签,共读诗书;红木钢笔,书写钦佩;如意书扣,祝福绵长。南校区和国际课程班共四十对师徒在《结对协议书》上郑重签上自己的姓名,一横一竖间,是师傅决心倾囊相授的无私;一撇一捺下,是徒弟励志完善自我的信心。落笔约成,本次结对正式生效,未来整整一年时光里,师徒携手共进!

青蓝拜师,授业解惑,这是高新一中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新学年,新征程,新起点。2021-2022学年,让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前行!



钉钉高效办公
中国知网
视频在线
档案工作
图书资源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