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下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李政涛莅临西安高新第一中学,为全体教师作题为《双新时代的好课理念与标准》报告。高新一中教育集团成员校线上共同参与。李政涛教授是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
“什么是一堂好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讲讲我的理解”,李政涛教授通过“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学科实践是强化方向、因材施教是落实目标、真实情境是活动载体、领域知识是必要基础、学习变革是实现路径”等六点阐述了自己对一堂好课的理解。
李教授指出,核心素养作为“双新”时代的育人价值导向,是一种新视角、新尺度与新标准。他强调,学科实践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他援引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念,强调教学不应局限于知识传递,更应通过实践推动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现代科学教育应大力加强实验教学,扭转以往“重知识、轻实践”的教育弊端,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谈及因材施教,李教授着重强调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李教授提出,真实情境是学科实践的重要载体。教师应积极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从而更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教育者需通过知识传授,助力学生将知识内化为素养,实现真正的育人目标。李教授提到,视频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人机交互学习等现代学习方式正深刻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将传统与现代学习方式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社会情感能力,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
如何将这些理念化为一堂好课,李教授讲授了自己眼中一堂好课的六大标准,即实、放、清、细、深、融。
“实”,李教授援引导师叶澜先生《一堂好课的标准》,提出一堂好课应具备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的特点。“放”,就是开放,放下去,教学重心的下移。怎么放?李教授认为,一方面,改变传统单一的“一对一”“单对单”教学组织形式,在日常教学中积极采用同桌互动、小组合作等多样形式,增强课堂互动性;另一方面,赋予学生提问权、质疑权、评价权、工具权和总结权,让学生自主选择、运用工具,掌握方法,激发学生内在动力。“清”,就是教学思路的清晰,清晰学生、清晰教学的内容、清晰目标、清晰方法、清晰环节。李教授指出,教师要深入思考每个教学环节的独特问题及解决对策,明确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衔接方式、推进路径以及提升要点。好课绝非随意散漫的“无机课、滑冰课、漫游课、转圈课”,而是层层深入的“有机课、刨坑课、攀岩课、拔节课”。
“细”,就是对教学细节的敏感、设计、反思、重建……李教授指出,教学细节决定课堂质量。“深”,就是深下去。李教授强调,深度学习既要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的发生,也要让学习深度的发生,深到思维、情感与审美的融通中去。“融”,就是融起来。李教授从“跨学科融合、双线融合、双师融合、五育融合”四个方面做了重点剖析。他援引夏雪梅博士的观点,跨学科融合并非简单的“拼学科”或“多学科”融合,而是“果汁式”的深度融合,即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在课堂中交融,形成全新学习体验。此外,线上与线下的“双线融合”、人师与机师的“双师融合”也是未来教研的新方向。两个小时的报告,李教授从理念入手,围绕六个字,让我们深深体会了什么是一堂好课。整个讲座没有PPT,李教授一边讲述,一边灵巧地在键盘上敲打出报告内容,一个个关键词句,便随着他的讲述和手指的敲打,不断出现在大屏幕上,深深吸引着老师们的目光。老师们纷纷表示,听了李教授的讲座受益匪浅,让我们对“什么是一堂好课”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让我们对以后如何“上一堂好课”有了更确切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