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推荐 | 刘鑫老师与你相约一场关于成长与探寻的心灵之旅
发布时间:2024-12-26   点击量:204
字号:
来源:

1.jpg

12月26日,西安高新第一中学高中部2026届第六期读书推荐会如期举行,2026届语文组刘鑫老师给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对先锋文学的寓言、余华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的阅读感悟。《十八岁出门远行》最初发表在1987年第1期的《北京文学》上。这部小说以十八岁的少年为主角,通过其初次出门远行的经历,揭示了成长的艰辛与复杂,展现了在人生旅途中遍体鳞伤后的真正成熟。分享中,刘鑫老师首先从余华的《活着》、《兄弟》、《许三观卖血记》三部经典作品谈起,介绍余华为“中国最会写苦难的人”。

2.jpg

同时,通过小短片也让学生多方位感受作家真实、幽默、睿智的人格魅力。之后,刘鑫老师从“语言是文学的生命”、“孤独是文学的价值”、“心灵是文学的归宿”三个维度,带领学生们走入文本。十八岁的青春远征,本应是沐浴阳光,一路欢歌,心中有憧憬,远方有期待的姿态。但在余华的这篇小说里,同是远行却没有温暖惊奇的际遇。小说中的人物、行事、“我” 的远行见闻多有不合常理之处,情节上打破了以往文学在形式上追求的“似真性”效果,仿佛是在描述一场梦,一场荒诞的梦,这彰显了文本先锋文学的意味,具有荒诞性。刘鑫老师介绍文本的第二个特质是孤独。通过对文本的分析让学生们充分感受作品中所呈现的无依无靠和心理上无所操持的孤独状态。刘鑫老师谈到天才的文学家常常以发现和拥有孤独而自豪。因为孤独可以赋予文学家特立独行的人格与天性。作为天才文学家的余华,其写作目的就是充分让读者参与、理解和品尝人类精神深处的孤独。接着,刘鑫老师引用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作家曹文轩教授的“真文学”概念,让学生们感受文本中产生的幻觉和真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了解作家对心灵世界的铺排渲染就是走向“真文学”的一种形式。

3.jpg

总之,文学必须摆脱常识和大众经验的围困,才能实现自身的革命,从而找到心灵的归宿,抵达精神的真实。最后,刘鑫老师引用杨绛先生的话作为结束语,“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这一篇走向这一本,从这一本走向这一类,读书时常读常悟,生活时用心用情。作为本年度高二年级最后一场读书推荐会,相信同学们通过阅读《十八岁出门远行》,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共鸣和启示。也许,当我们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们会对自己说:“是的,我也曾经十八岁出门远行,我也在旅途中看到了最美的风景。”


钉钉高效办公
中国知网
视频在线
档案工作
图书资源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