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讲堂 | 听余隋怀教授解锁文化传承密码
发布时间:2024-12-30   点击量:851
字号:
来源:

12月28日下午,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余隋怀走进西安高新第一中学高中部尚德楼报告厅,为高一年级师生带来题为《天工开物——探寻中华造物之美》的精彩讲座。整场讲座伴着悠悠乐音,同学们在这场全景沉浸式视听盛宴中感受中华造物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厚美学底蕴与哲学思想,坚定文化自信。

1.jpg

讲座伊始,余隋怀教授引用著名音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周海宏的观点:一个人想要获得一生的幸福,不仅要拥有获得幸福生活条件的素质,还要拥有体验幸福感受的素质,这便是感性素质。接着,余教授以白居易的《村夜》为舟楫, 围绕“史前造物”“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秦的制与器”“以人为本的时代”“大唐盛世”“中国美色”“传承创新”等关键词,带领大家穿越新石器时代,先秦、秦汉、大唐等历史时期,以一件件国宝级的文物为载体,饱含深情地讲述了器物背后所表达的中华文化和所蕴含的时代精神。

2.jpg

从大秦建制下形成的创新精神,到汉代设计中传递的人文关怀,再到大唐盛世中激荡的民族文化与自信……通过器物之美、文化之盛、音乐之美、礼仪之深等多个方面,结合音乐、书法、历史等多种元素,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了古老中国文化中的造物之美。

 3.jpg

有远古的仰韶文化和半坡文化,余教授介绍了人面鱼纹盆的抽象表达、象形文的形象写意,带领同学们感受远古时代的朴素之美。有周原四合院、多功能匕匙、编钟与石磬、彩绘雁鱼铜灯、鎏金银铜竹节熏等,让人体会“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精髓。有用来唱诵的《诗经》里的《桃之夭夭》;有“思辨、建制、图强”的大秦帝国的各种精巧设计;有马王堆出土的重量仅49克的素纱襌衣……一件件古文物既有时代特质,又讲究材美、工巧,包含了多种创新因素和探索意识。

4.jpg

珍贵的宝藏在余教授的讲述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师生在聆听时感知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在思接千载中读懂“何以中国”。“能在历史与未来中从容穿梭的人,才真正具有创造力。”余教授鼓励同学们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创新精神。最后,讲座在余教授与师生共诵《赤壁赋》中一段文字“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结束。

  5.jpg

讲座结束后,余隋怀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倾听同学们对讲座内容的感悟与体会,并一一解答同学们的困惑。


 

学生感受

共赴一场山水旅程

——记余隋怀教授讲座《天工开物》

9.jpg

2027届 高鹤文

仿佛第一次触摸到音律和弦的合奏在空中化作优美的线条,讲座开始一瞬,我竟恍然,像是初次来到一个渺远的世界。筝声铮铮然地拉开了讲座的序幕,伴着大提琴低声的和鸣和琵琶轻柔的抚触,这一趟“足不出户”的旅程轻轻宣告它的开始。流水回响足尖轻轻点上远古的水潭,荡起漾开的涟漪。从龙山蛋壳陶到半坡人面鱼纹盆,从夏商的建立到秦兵戈纹路的打磨,封建时代森严冰冷的礼器昭示着等级尊卑,商周春秋繁复精美的纹样展露出华夏美学。秦王朝一统天下的浪潮里,黑夫和惊的家书最勾起人心对家与家人的牵连和眷恋。他们只是万千上阵兵马中最微不足道最渺小的一角,他们死后的陪葬品只有两封家书,他们的母亲妹妹都不知所踪,他们的一生音讯难觅。可正是这样渺小的凡人,在历史滚滚向前的洪流中,用家书留下了饱含温度的一痕,像秋日覆盖在衰草黄叶上晶莹的早霜。从这头到那头,一念的距离。渐闻江潮目光从汉流转到唐。太学兴起,百家争鸣的余音尚未了然,逐鹿之争却仿佛已见分晓。孔子、儒学、仁义、孝廉,儒家兴起的潮流中,仍有那柔情的小小一隅容下“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的悠扬旋律。随着汉逐渐昂扬的乐音落幕,我们终于来到了唐朝,一个像牡丹花一样绽放的朝代。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包容,那么开放,仿佛拘谨已成为史书上的谈资笑料。带帷帽女子骑马俑胡风浓溢,星罗棋布的唐长安城和夜辉光。这里有“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的恢弘大道,也有诗坛璀璨划过的漫天流星雨,也有东西两市小贩悠扬婉转的叫卖声潮。元宵夜“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的盛世升平之下,唐代如一个繁华艳丽的玉盘,承装下一切的浪浮与幻想。正因如此,我们才能有“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知“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能吟哦“独处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一个自信、昂扬、兼容并包的王朝,注定会产生不凡的伟大。溯洄从之孔圣曾言,“三月不知肉味”,如今余教授的一场讲座也让我们沉浸其中,忘掉了流逝如沙的时间。知来处,明去处,这是教授在开篇所重重题写的六个字。看见草木的看向高山,陷于泥淖的仰望参商,直迎风浪的拥向涛响,听见流水的望向江潮。岁序更替,时光流转,车辚辚马萧萧已成为夜放花千树中的万世一朵,我们的人生旅程正在面前展开。是故旧,是新生,是来路,更是归途。从此,教授的讲述不仅通向古远,还通向当下。我们对历史不再是仰望,而是相逢。让我们与这人间,相逢于千古一瞬。


钉钉高效办公
中国知网
视频在线
档案工作
图书资源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