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一中开展“晒晒我的‘书箱’”读书分享会
发布时间:2022-06-10   点击量:3444
字号:
来源: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木心说:“找好书看,就是找一个制高点。”趁着“世界读书日”的书香氛围,西安高新一中南校区高一年级的同学们沉浸在阅读体验中。借助阅读,踏上了一段精彩的精神之旅。一个个文字符号,化身翩飞的精灵,在思想最深邃处起舞。引导同学们深耕心灵的土壤,以思辨加以审视,用语言进行诠释,再次构建阅读的意义。青灯黄卷,沉淀了喧闹与浮华,成为青春最好的陪伴。当从书页上抬眼,我们依然住在那片光中……

 

晒晒我的“书箱”

西安高新一中2024届 王子悦

微信图片_20220614143335.jpg

我的高一阅读书单:《海子的诗》《云游》《谈美·谈美书简》 《叶嘉莹谈诗论词》《太古和其他的时间》《古典之殇》《三体》。

 

人类的美学:从古典到未来


美的产生与人本身有必然联系吗?有的。人类的美学,对美的情愫,都发端于心灵。

 

让我们从理论起程:朱光潜的《谈美·谈美书简》。书中有言:“美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一半在物,一半在你。”“形象是心灵从混乱的自然中所创造成的主体。” 诸如此类, 我们知道, 美是人的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千年来的文学艺术作品很好地证实了这点。在《叶嘉莹谈诗论词》中,叶先生扮演领路人的角色,走进古人的心灵。或是草野莽民之无名诗,又或是踱步厅堂的文豪之绝佳作,她都一层层拨开名为岁月的迷雾,带读者凝视古人那双清澈的眼睛, 使尘封的心与情再次鲜活。篇篇锦绣,字字珠玑,叶先生的文章早已让我的思想和笔染上诗意,读懂了古人心中的美。

 

欣赏过这份古典的美,回首却发现那些自然天成的美已经消失殆尽。有一个人抬起头,试图从工业时代打捞出古典之美的遗迹来:王开岭《古典之殇》。他发问:人是高于自然的吗?不,绝不。“我们生命的内容百分之九十仍是自然的,只有剩下的那点属于人为。”这点人为中便包含着美的能力,可能力的作用范围却是自然赋予的那百分之九十。回忆总是美的,可人类的童年却是再美也难以触及的了。不算渺小也不算强大的人类揣着余下一点的美之温情,久久地沉思起来。

 

海子从自然的永恒和安宁中醒来, 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美:“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他眼里有无尽的宏大与神秘,春天,十个海子埋葬在亚洲铜里,他也用一生把各种各样的情感写在了人们心上。他以美传递了美。

 

国有界,美无界。波兰作家奥尔加写下《云游》、《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百科全书式却平易近人的灵动讲述,早已成为我嵌入美学版图的最不可或缺的一块。她撇开浮华,把万物本身的威严和美展示给读者;时光甚至来到未来:刘慈欣的《三体》,它绝不是只有“科”,而且有着现代与古典结合的“幻”……又何尝不给人美的冲击呢?

 

美也许是没有尽头的,走在美学的道路上,人人都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我们更要明白,美发自生活,知道生活的人就是美学家。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西安高新一中2024届 王皓琨

 微信图片_20220614143341.jpg

世人可谓多矣,一众学者之间,冠以“先生”二字者,却有多少?学识渊博,高风亮节,民族气概,报国热情,集大成者,可谓“先生”。有言曰“时势造英雄”,民国时期,国家动荡,内忧外患,多少“先生”们以笔为武器,学校为阵地,给予反动势力以迎头痛击,终成一个时代的英雄豪杰,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

 

“教授之教授”

 

谈及近代文学界,文史界,总绕不开一位大师,其名,陈寅恪。早年出国留学,为学长处而前去各大名校处旁听,终未得一纸文凭,但因此积累深厚,底蕴丰富。他任教之初没有文凭,险被拒绝,但后来成为清华著名教授之一,使一众清华教授大为敬佩,认他“三百年来第一人”,名列“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前辈史学四大家”,令人叹服。授课时台下教授多于学生,“教授之教授”绝非徒有虚名。陈先生舍身为人,携老小困于沦陷区,为争取整栋楼居民的撤退时间,冒绝大风险只身前往日军营地谈判,幸而万死决心终得成功。此等精神,怎不使人心灵震撼,敬意顿生?

 

读罢《先生》,此位即成为某人心中堪当此称号之第一人。其通晓古今,大义凛然,正是先生之表,后事之师。新青年,更应以陈先生之风骨为标杆,不做表面文章,积累文化底蕴,坚守民族大义,唯如此方能继先生之志。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近现代教育界可谓“漫天繁星”,而蔡元培先生则是众星中的北斗,于众位大师中格外突出。蔡先生虽为政府高官,身上未有贪污腐败之气,出任国民政府教育总长,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厉行整改,力图将北大建设为一流大学。他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李四光等各领域杰出者云集北大,谱写北京大学的辉煌乐章。《就任北大校长之演说》,言辞恳切,振聋发聩,以铿锵之音抒其不愿与官僚主义为伍、惟愿兴校强国之夙愿。蔡元培先生逝世后,毛主席亲为题词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正是有蔡先生如此之人,以博大之心涤荡乾坤,使一代青年觉醒于战乱之中,高举自由民主拯救民族于水火。后世之人,当行蔡元培先生开辟之道,不畏权贵,力图报国,办事有法,团结众人,为民族贡献个人不可或缺之力!

 

时光洗去了盛气,沉淀了文气、义气、民族志气。胡适之,梅贻琦,傅斯年,蒋梦麟,张伯苓……于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中闪光的名字,以先生之风,开创新的中国;以先生之道,复兴民族大义。“先生”之谓,实至名归;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一声喟叹,一枕思量

西安高新一中2024届 赵思羽

 微信图片_20220614143348.jpg

柠月轻叩醺风醉,白榆皴染,轩窗运裛寐。清茗浅斟暗香沸,焦墨叆叇书卷晖。

 

木槿昔年,浮生未歇;如云如水,水流云在。喟然叹兮,或云淡风轻,或驾螭游蜺,或湿冷青灰,或烛照透明,尽于《生命本来从容》包罗镶嵌;喟然叹兮,醉月悠悠,漱石休休,水可陶情,花可融愁,极摹一竿风月梦里寻春。淡然,便是活着最好的状态。“心小了,所有的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事都小了。”汪曾祺先生畅言道,“内心安然无恙,看淡世事沧桑。”是了,不是世界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整个世界。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踏遍山水廊间,与杜甫共乘一舟,与苏轼同赏江月;伴着流动岁月,让唐的烟尘磨平了棱角,让宋的风霜濯净少年英气。喟然叹兮,寻觅所谓“人文山水”,怅感所谓“年龄重叠”;喟然叹兮,泛舟赤壁之下,徘徊黄沙之间。静谧,洒下剪影。余秋雨先生强调着,人生不论如何喧嚣奇瑰,最终总要走向平缓静谧。走寻《文化苦旅》间,恰与鲍鹏山先生狭路相逢。细咂《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喟然兮叩响在文学中避难的心灵,慨然兮探求源于年岁的文化血脉。

 

浮生不若梦,孤影照惊鸿,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喟然叹兮,闲寂物哀,人生无常;喟然叹兮,罪与非罪,世态炎凉。源氏公子泯然兮人生无常,情深缘浅,宿命难逃;海斯特悯然兮宗教之欺,道德之伪,社会之黯。紫式部落笔,瞬间嫣然,坦然拒绝人生迷恋,静寂于死灭中永恒;执墨镌刻,跃然佛教“涅槃静寂”,悲中含美却压抑美。霍桑反讽着清教信条扼杀人性与情爱,拷问着荒谬悲戚的猩红原罪,烧灼下“人性脆弱”之悲悯情怀。残山剩水,雪泥鸿爪,也罢,或《源氏物语》中无常与物哀,或《红字》中原罪与飞蛾扑火,皆埋藏着对宗教、文化以及生命的追问。

一声喟叹,一枕思量,岁聿云暮,一元复始。或淡然,或静谧,或诗意,或悲闲,皆是人生独一无二的写照,星霜荏苒,居诸不息。

烛灯依旧年月簋,门掩黄昏,粲然攀门扉。喟然一叹细思随,涸墨隽冽世味追。

 

览笔墨数卷,品浮生百态

西安高新一中2024届 房诗赫

 微信图片_20220614143353.jpg

人生浮沉,世事难测,当知得失随缘,闲淡由之。

 

生于天地逆旅,每个个体终其一生求索,试图锚定自身的位置,以求意义不朽。但世事往往不遂人意,苦难的乱流成为不速之客,将渺小的灵魂困于人生的围城。“城内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主人公方鸿渐,鸿渐者,漂泊无定之飞鸿也,他一次次挣扎却屡受束缚,他不安于现状却又无法摆脱困境。书中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面临沉滞的现实,他们历尽千辛万苦以为逃出了围城,实则却落入了新的桎梏。在希望与失望、追求与幻灭的相互交织中刺探出的,是那浑水万丈下令人无奈的现实。

 

我们穷尽一生追求价值、创造价值,以实现更高尚的人格。然而世间万物都是矛盾体,“高尚的思想和低下的思想的总和就是我自己,倘若去掉一部分,我是谁就成了问题。”罗生门内,人与人之间为了利益而互相倾轧、与良心逐渐相剥离:女子“小恶”老妪“大恶”,仆役为最——这是极恶,是吃人社会基调诞下的胎嗣。我们都是普通人,有着不纯粹的善与患,但大可不必为了人性本来所具有的低下而感到自卑和厌恶,只有了解何为低下才能明白何为高尚,方能坚守在自己的正义与道路上,人格才日臻完美。

 

一劫一难显人性,一劫一难夯人性,一劫一难涤人性。

 

泰戈尔说过:“人世间人性因痛苦的崇高而变得崇高,他用泪水举行灌顶大礼。”福贵用一双粗糙黝黑的手替全家料理后事,埋葬了所有的泪与笑。就在孤形吊影之中,他依然活着,牵回了一头即将被宰杀的灵魂在悲恸的老牛。自此田垄上有了两道身影,那是两个“福贵”相依为命的身影。他们点亮星火指引方向,生活已经如此不幸,也要坚强活着。有的人仅仅这般,便用尽了气力,但其精神反抗磨折的过程正是自我升华的过程,其本身,就代表了人格的尊严。在我们尚有余力时,应为什么而活?为所受的痛苦成为自身的宝藏,为曾流下的血沮能闪烁玛瑙的辉光,为了懦弱、浮浅、急功的自己,为发光发热。

 

不要死,也不要孤独地活。

砥节砺行渡逆旅,且把苦痛作骊歌。

 

文字与灵魂

西安高新一中2024届 鬲钰林

 微信图片_20220614143400.jpg

曾看到过一句话:“愿你阅尽人间烟,看遍人间词话。”彼时尚不解词话之美,烟火之气,而在追寻前人足迹之旅上,穿越历史的铁幕,找到了古今中外在字里行间所遗存的智慧。

 

翻开第一本书,抚平微卷的书页,紧随钱穆先华的脚步,我看到了一切:看到了只存在于神活中的上古—龙师火帝,鸟官人皇,仓颉造字,嫘祖浣纱,万物伊始,云月同天;看到了风雨飘摇的战国—七雄争霸,变法图强,礼崩乐坏,金戈铁马;看到了民不拾遗的大唐—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贵妃起舞,诗仙邀月……这些文字,皆是历史的厚重感与灵魂的轻盈共舞造就的碰撞,亘古而烂漫。

 

“词以境界为最上”,这是王国维先生阅遍上下五千诗词后发出的感慨,先生笔下文字定格,透过它,我看见古人落笔成诗,或沉痛,或不羁,或洒脱,或悲凄。先生通过对各类词人不同的偏爱与赞美,向我们勾勒出了“太白纯以气象胜”,“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词到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等名士的用辞风调,也用一己之力阐释了中国诗学领域的蓬勃与生机。

 

时间后移,再一次领会到人类对万物,自然生命的触动,是在刘亮程笔下,花草的呢喃,孩童的笑闹,人世的小暖;是在每个星期二和毛里的会晤,畅谈亲情,友情,婚姻以及生死。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做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或许,死亡并非冰冷的黑白,其所流之余温,亦可超越生死之界限,那便是人的灵魂。

 

宇宙山河烂漫,犹如千字文中写道:“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世界盛大,而我们渺小如尘埃沙砾,依旧捧着最虔诚的心和最卑微的心愿向世界祷告。那些祷告,有的成了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有的化为了文字,以可见的形式记载着人间悲善,万物生长。这便是书卷,文字存在意义啊!

 

文字所存,便是灵魂所栖。如海子所说:“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有求皆苦 无欲则刚

西安高新一中2024届 李泽瑜

微信图片_20220614143403.jpg

对史公而言,《病隙碎笔》是一部充满了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多年患病,让他明自自己的时间只会越来越少。不论病痛怎样折磨,他都要忘记身体的疾痛,一次次地唤醒日渐麻木的心灵,犹如闭上眼睛,任凭睿智的大脑在浓稠的黑暗里审视时代,思考生命状态和人生意义。

 

作者看似灵魄出窍般的思想游离,天马行空般的念此及彼。原来,我们未曾深究一切意义,皆因我们四肢尚且健全,并迷失在奔忙的人群里。

 

“成长”“生命”“教育”“艺术”“生存”“信迎”“道义”“死亡”,每一个层面的拷问都让人产生心灵的强烈共鸣 ,生命有什么意义?死亡后意识往何处去?……说实话,这些问题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是否想过这一切为何是这一切。

 

作者反复地提到心魂、心流。当我们的躯体由病痛控制,唯独精神和思想依然自由,能翔于云端,游于深潭。每个人都有病隙,无论身体的,还是心灵的,我们都需要在这样的伤痛里去思考,不必太深,却必须有。有时候,我们以为看透了世界,殊不知看透的是表象。但倘若我们不去探索,表象都会难以看透。

 

犹太谚语中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其实人类不思考,上帝笑都笑不起来。”有求皆苦,无欲则刚。求是一切苦厄的源头。因为心中有求。就会心生执念。因为有执念。就会放不下。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凡夫俗子”背负着沉重的求知欲艰难前行。更有甚者,有些不堪重负者,倒在前进的路上,再也没有起身。一个人有所求是人生的常态,否则,活着,就失去了意义。

 

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无疑是长久的、深厚的。他用残病之躯告诉我们人生是多么的重要。看似零扛碎敲的笔触。挥洒四方的笔墨勾勒的是人生的大写意。无数个人层面叠加,别具一格的解读与思考,构筑一幅立体的人生迪画。

 

它将慰藉着在凡尘中疲于赶路的心灵。

 


钉钉高效办公
中国知网
视频在线
档案工作
图书资源中心
返回顶部